长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3:22:19   浏览:94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长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


长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1995年1月25日长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5年4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1995年5月6日公告公布施行

根据1997年9月26日长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7年11月14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的《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长春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2004年10月28日经长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 2004年11月26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 2004年12月16日公告公布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绿地包括:

(一)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二)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三)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四)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五)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第四条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促进绿化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优化绿化结构,鼓励培育、选育和引进适应本市自然条件的植物新品种,推广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技术,提倡植物多样性。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做好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第六条有植树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完成植树任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绿化成果及绿化设施,并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绿化的行政管理工作。

区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是区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绿化行政管理工作。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依照法定授权,负责对城市绿化方面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在城市规划区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林业、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绿化工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资、认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兴建、养护绿地、古树名木及行道树,引导和组织群众种植纪念树、兴建纪念林。

对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绿化规划编制分期实施计划。

第十条城市绿化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同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相适应的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第十一条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科学利用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方便群众为原则,合理设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第十二条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绿化规划,对已建成的城市绿地和规划确定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划定规划绿地控制线(以下简称绿线)。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进行与城市绿化不相关的建设。

因城市建设确需对城市绿线进行调整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吉林省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城市绿化实行乔木和灌木,常绿树和落叶树,树木和花草相结合;平面绿化和垂直绿化相结合。园林建筑小品及其它设施应当布局合理、建设适度。

第十四条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编制本单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并负责建设和管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其中有附属绿地5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位,绿化规划应当报所在区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单位和个人应当利用本单位或者个人庭院的空地和零星土地植树、种草、栽花,提倡利用空间发展垂直绿化。

第十五条新建工程项目绿化用地所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开发的居住区不低于30%,旧城改造区、经批准的单体建筑不低于25%;

(二)医院不低于45%;

(三)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的工厂等单位不低于40%;

(四)高等院校不低于40%;

(五)宾馆、饭店和体育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不低于30%;

(六)城市商业区内的大中型商业、服务业设施不低于20%;

(七)市区干道不低于25%;

(八)其它各项建设工程不低于25%。

第十六条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标准,又确需进行建设的,应当在同类地段进行易地绿化,未按规定易地绿化的,按所缺绿化用地面积向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缴纳城市易地绿化补偿费。

城市易地绿化补偿费应当上缴市财政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统一安排用于城市绿化建设。

第十七条各项建设工程的绿化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并列入建设的总投资中。

第十八条绿化工程的设计,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建设工程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当有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绿化指标。

第二十条绿化工程的施工,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绿化工程应当和建设工程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完成绿化的时间不得迟于主体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第二个年度绿化季节。边建设边交付使用的居住区,已使用的房屋周围的绿化,应当在第二个年度绿化季节完成。

第二十二条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苗圃、花圃、草圃的建设,苗圃、花圃、草圃的用地的总面积不得少于建成区面积的3%。

第二十三条市人民政府每年应当安排城市绿化专项资金,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城市绿化专项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监督使用。



第三章保护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城市绿化管理按照下列规定实施:

(一)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游园、广场街路等绿地由市、区园林管护单位负责管理;各单位管界内的公园、游园,由该单位负责管理;铁路、公路、河道和风景名胜区的绿地,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二)居住区绿地由房屋所有权人或者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单位负责日常管理;

(三)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附属绿地、门前责任地段和生活区的绿化及管理养护。

第二十五条城市绿地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树木花草繁茂及绿化设施完好。

第二十六条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治,实行谁管理、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监督、指导。

第二十七条通信、电力和燃气、热力、给水、排水管线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可能损坏城市绿化的,在设计中和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

第二十八条因市政公用和军事设施建设需要临时使用城市绿地的,施工前应当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使用期满施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恢复,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二十九条严禁在城市绿地内设置经营性广告设施。确需占用城市绿地设置公益性广告设施的,应当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禁止下列损害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一)在城市绿地内挖坑掘窖、采砂取土、狩猎放牧、种植农作物、倾倒垃圾污物、采摘果实;

(二)碾压、践踏花坛草坪,在绿地上堆放物料、沙石;

(三)折枝摘花、剥树皮;

(四)在树上拴牲畜、晾晒衣物;

(五)倚树盖房、钉刻树木;

(六)其它损害城市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城市公园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依法管理。

第三十二条在公园绿地内,不得修建与其使用性质不符的建筑物、构筑物,确需修建的,必须经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损伤和砍伐古树名木,不得摘取古树名木的果实、种子、枝叶。

第三十四条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妥善保护措施,不得损害现场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或者移植城市规划区内的树木,按照城市规划确需砍伐或者移植树木时,应当持有关手续按下列规定办理:砍伐或者移植城市规划区内的树木,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超过100株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砍伐或者移植树木应当在区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并按规定缴纳树木补偿费用。

上述两款不适用于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电力、通信、市政、公用以及建设工程需修剪树木时,应当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区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施工。

因不可抗力致使树木倾斜危及管线和其他公用设施安全时,其管理单位可以先行修剪、扶正或者砍伐树木,但应及时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树木管理者应当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要求对树木进行砍伐、更新:

(一)发现严重病虫害已无法挽救或者自然枯死的;

(二)严重倾斜,妨碍交通或者危及人身、建筑物及其它设施安全的;

(三)树龄已达到更新期的。

第三十八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植物疫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建立防治网络。各绿化单位应当确定责任人负责防治工作。

第三十九条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植物进行园林绿化。对进入城市规划区内用于园林绿化的苗木,应当经市园林植物保护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引进新的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之前,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防止危害生态平衡的植物传播蔓延。

第四十条在进行树木病虫害防治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施药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减少杀伤有益生物。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完成植树任务的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补栽;逾期不补栽的,应当收缴相应的补栽劳务费,或者以其他方式完成相应的义务植树任务。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退还和恢复绿地,并按占用绿地面积收取绿地建设费,对主要责任人和批准人给予行政处分;逾期不执行的,可以依法强制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按期完成绿化工程的,责令限期完成。逾期不完成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向责任单位收取绿化建设费用,并组织完成绿化工程。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业单位治理,所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者承担。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经核准擅自临时使用绿地的,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造成损失金额的3至5倍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责令赔偿损失,恢复原状,并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砍伐古树名木的,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损伤古树名木的,视其情节处以500元以下的罚款;对采摘古树名木果实、种子、枝叶的,视其情节处以1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损害施工现场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的,责令施工单位恢复原状或者赔偿。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符合条件的责令补办手续,并按砍伐(移植)树木总价格的2倍处以罚款;对不符合条件的,按砍伐(移植)树木总价格的10倍处以罚款。对违反有关规定擅自批准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主要负责人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擅自修剪树木的,按照人民政府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一条对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进入城市规划区内用于园林绿化的苗木或者引进新的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品种未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检疫合格或者论证通过的,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责赔偿,并追究主要责任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除治、赔偿损失,可以并处1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苗木进行育苗或者绿化的;

(二)发生病虫害不除治或者除治不力的;

(三)隐瞒或者迟报病虫害情况,造成病虫害蔓延成灾的。

第五十三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区城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及园林管护单位违反规定侵占绿地,或者滥用职权批准占用绿地,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直接主管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五十四条本条例所称古树是指百年以上树龄的树木,名木是指稀有、珍贵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第五十五条本条例规定的城市易地绿化补偿费、绿化劳务费标准以及树木砍伐、修剪和占用、临时占用绿地等具体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六条各县(市)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七条本条例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对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地区和医疗单位按实际效果予以奖励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政部 卫生部


财政部、卫生部印发《关于对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地区和医疗单位按实际效果予以奖励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政部、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卫生厅(局)、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地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工作,深化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更好地调动医疗单位直接参与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积极性,使管理和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财政部、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对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地区和医疗单位按实际效果予以奖励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
们。望各地财政、卫生和公费医疗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认真总结、积极推广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实际效果好的经验,同时按照《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情况统计表》的内容和要求,于7月15日前,将“统计表”报送财政部文教行政财务局和卫生部全国公费医疗事务管理中心。
各级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要按照全国公费医疗事务管理中心的统计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各级公费医疗日常统计工作,完善统计报表制度,做好统计上报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切实的支持,并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改善其工作条件和工作手段,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附件:一、关于对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地区和
医疗单位按实际效果予以奖励的实施方案
二、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情况统计表

附件一:关于对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地区和医疗单位按实际效果予以奖励的实施方案
1.目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地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工作,深化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在保证基本医疗,克服浪费的前提下,使公费医疗经费由医疗单位管理为主、适当与享受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从1993年起,将按照在改革中取得的实际效果情况,对地区实施公
费医疗奖励。
2.依据。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市、区)实行医疗单位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发文作出正式规定的情况,人均公费医疗经费实际开支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实际开支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的实际效果,结合日常公费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情
况等诸方面因素评分奖励。
3.评分标准。
①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为单位发文件的:20分
②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范围内发文件的县(市、区)数量占
20%--40%的:5分
41%--60%的:10分
61%--80%的:20分
81%--94%的:30分
95%以上的:40分
③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均公费医疗经费实际支出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支出水平的:30分
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均公费医疗经费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的:10分
前两个标准是发文分,后两个标准是效果分,四个标准为基本分。省直(自治区直、直辖市直)实行医疗单位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在基本分数上再加10分。
4.奖励经费计算方法。按上述各个方面的评分标准计算出的分数,即为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的得分。各省的得分相加之和即为全国总分。以县为单位实行医疗单位管理公费医疗经费的每个县奖励0.2万元,计算出该省的县(区)奖励经费数和全国的县(区
)奖励经费数。按照这两个数值计算分值和省奖励经费数(见下公式):
总奖励经费数-全国的县(区)奖励经费数
分值=--------------------
全国总分

该省的县(区)+该省得分×分值
省奖励经费数=----------------
奖励经费数



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对医疗单位管理公费医疗经费成绩突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如人均支出位于全国最低水平的,实行这种改革办法坚持不懈,不断取得成绩的,适当增加奖励经费。对在管理中不遵守公费医疗管理规定的,如扩大公费医疗报销范围、扩大享受人
数范围等,酌情扣减奖励经费。
5.奖励经费的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公费医疗经费管理好的医疗单位改善医疗条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得用于发放个人奖金和补贴。
公费医疗管理机构在日常管理和改革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各地财政部门可以适当予以奖励,用于改善工作条件。

附件二:实行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元
----------------------------------------
|实行医院|县 ( 市、 | | 年人均经费
单 位 | 管理 |区)发文 | 年人均支出数 | -----
|发文时间| | | 增长速度%
| |-------|---------|---------
| |个数|占全省%|财政决算|实际支出|财政决算|实际支出
-------|----|--|----|----|----|----|----
省(自治区、直| | | | | | |
辖市) | | | | | | |
-------|----|--|----|----|----|----|----
省直 | |* | * | | | |
-------|----|--|----|----|----|----|----
计划单列市 | | | | | | |
-------|----|--|----|----|----|----|----
市直 | |* | * | | | |
----------------------------------------



说明:1.发文栏中填发文时间或注明“未发文”。
2.打*栏不填。
3.年人均支出中和年人均经费增长速度中的实际支出,按实际支出数计算,包括财政、单位、医院负担数和公费医疗欠费数。



1993年5月18日

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表彰2001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奖、先进单位的决定

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


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表彰2001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奖、先进单位的决定


2001-11-09

中青联发〔2001〕64号

      今年暑期,各地各校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纪念建党80周年的契机,按照中 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要求,紧紧围绕 “播科学圣火、做文明使者”的主题,动员组织青年学生 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 动。50余万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科技支农、 企业帮扶、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医疗服务、 环境保护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 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党员大学生“三个代 表”实践服务活动和博士团“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 主题鲜明,活动扎实,声势浩大。全国3万余名党员大学 生组成1600多支“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深入农村农 民中,开展理论宣讲、党建调查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 推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生 产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 的要求。通过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表彰先进,推动工作,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 央、全国学联决定授予浙江省等18个省级单位为2001年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 秀组织工作奖,授予北京大学等326个单位为2001年全 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 单位。希望获得表彰的单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认真总 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更大成绩。各地、各高校要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开创活动新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奖名单

(共18个)

浙江                  北京 

重庆                  江苏 

陕西                  河北 

天津                  山东 

湖北                  黑龙江 

山西                  辽宁 

上海                  广东 

安徽                  河南 

湖南                  新疆 

200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名单

(共326个)

北京市(16)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二轻工业学校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天津市(11)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学院

  南开大学              天津轻工业学院

  天津外国语学院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学院            天津音乐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

河北省(11)

  河北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理工学院

  石家庄铁道学院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山西省(11)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华北工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

  雁北师范学院            山西中医学院

  团晋中市委             山西大学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8)

  内蒙古财经学院           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医学院            包头市固阳县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

辽宁省(11)

  辽宁大学              沈阳建工学院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鞍山钢铁学院            抚顺石油学院

  锦州医学院             大连轻工业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

吉林省(11)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        吉林工学院

  北华大学              长春大学

  四平师范学院            吉林职业师范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黑龙江省(11)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15)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海运学院

江苏省(18)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扬州大学              苏州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大学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盐城工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浙江省(11)

  浙江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宁波大学

  杭州商学院             浙江中医学院

  嘉兴学院              浙江工程学院

  浙江林学院             温州师范学院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安徽省(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皖南医学院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

福建省(10)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集美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团莆田市委

江西省(10)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医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华东地质学院            南方冶金学院

  井冈山师范学院           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省(14)

  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师范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青岛化工学院            莱阳农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

  泰安市临沂市

河南省(12)

  焦作市               安阳市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工程学院

湖北省(15)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民族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农学院

  湖北中医学院            武汉工业学院

  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团武汉市委

湖南省(13)

  中南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岳阳师范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            南华大学

  湘潭大学              长沙电力学院

  湘潭师范学院            常德师范学院

  衡阳师范学院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团中方县委

广东省(13)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团委

  广东教育学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汕头大学医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肇庆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9)

  广西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民族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教育学院            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省(3)

  海南师范学院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海南大学

重庆市(11)

  重庆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农业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师范学院

  重庆工学院             重庆教育学院

  涪陵师范学院            重庆三峡学院

  綦江县人民政府

四川省(11)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

  西南石油学院            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大学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工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贵州省(8)

  贵州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遵义医学院

  贵州教育学院            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

云南省(9)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中医学院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曲靖师范学院

西藏自治区(2)

  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

陕西省(13)

  咸阳市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科技学院

  西北政法学院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甘肃省(9)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商学院

  兰州铁道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

  西北民族学院            河西学院

  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团武威市委

  团平凉地委

青海省(3)

  青海医学院             青海大学

  青海省建筑工程学校

宁夏回族自治区(3)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宁夏农学院

  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

  新疆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财经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喀什师范学院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

  石河子大学             塔里木农垦大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警官学校